前天的小鹏AI DAY上,何小鹏在介绍XNGP的最新进展时,提到了这样一句话,“小鹏是国内首个将端到端大模型量产上车的公司”。
无独有偶,在北京车展前夕,华为在发布最新一代智驾ADS 3.0时,也表示用GOD网络和PDP网络实现了感知和规控的“端到端”。
当两家国内TOP.1级别的智驾大佬,都不约而同提到“端到端”时,我们就知道,智驾技术又要开启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了。
但对我们消费者来说,这“端到端”究竟是什么?有了“端到端”的智驾,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智驾体验?
智驾是怎么工作的?
想搞清楚“端到端”是什么,我们得先搞清楚智驾是怎么运行的。
在我看来,智驾可以分成两个部分,按前后顺序,分别是“感知”和“规控”。
“感知”很好理解,就是让智驾能“看到”车辆周围的交通道路环境和各种障碍物。
而“规控”就是基于感知的结果去制定行驶策略,再控制转向、油门、刹车去执行。
“感知”和“规控”一样,都需要输入数据,然后通过算法计算,输出计算结果。
但这里又提到了“数据”和“算法”,它们又是干什么的?
我们再来深究一下智驾的工作流程:
第一步是感知,摄像头&雷达会把它们看到的各种场景和障碍物,以数据的形式输入给感知算法。
而感知算法则会计算这些数据,从而搞清楚摄像头&雷达看到的各种物体究竟是什么、有多大、离我们有多远。
感知算法计算出的这些数据,接下来又会输入给规控算法,后者则会结合导航地图,规划接下来可行驶的行驶路径。
比如当规控算法确认,前方有一辆慢车需要超车后,就会规划出一条变道超车的路径,然后控制转向和油门去执行。
而在这一过程中,感知和规控算法还会持续关注慢车和附近的其它交通参与者的状态,来实时调整自己的行驶路径。
怎么让智驾更智能?
在智驾的这一套工作流程中,感知和规控算法都在不断地计算数据,这些计算工作,主要是靠众多“小的算法模型”来分工实现的。
这些“小模型”虽然工作兢兢业业,但也有自己的先天不足,这就导致智驾的舒适性和安全性,没有办法做到更好。